遺忘,是為了記起你所不知道的凱達格蘭族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2019年11月20日—凱達格蘭族...凱達格蘭族也屬南島語族的一支,具有馬來.波里尼西亞的社會文化特徵;由考古遺跡與出土文物,可以發現他們的祖先與部分十三行 ...
1996年3月,當時的臺北市政府根據學者專家意見,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,作為對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紀念與尊重。臺灣的社會大眾才恍如大夢初醒般的認識這支名叫「凱達格蘭」的原住民族。但這麼多年過去了,凱達格蘭族究竟是怎樣一群人?在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?如今又在哪裡?大部分的人恐怕還是所知有限。
其實,凱達格蘭族不只存在於飄渺久遠的歷史中,直到當代,都還有族人在追索祖先的腳步,瞭解自己的由來,訴說認同的故事。
臺北盆地上的 凱達格蘭族
凱達格蘭族也屬南島語族的一支,具有馬來.波里尼西亞的社會文化特徵;由考古遺跡與出土文物,可以發現他們的祖先與部分十三行文化的遺址有關,是史前時代就非常活躍的在地住民。
這群人原住於臺北盆地、北部濱海地區、東北海岸、林口台地與南崁溪流域等,擁有基隆、淡水這兩扇開向世界的窗口。這樣的地理位置,使族人早在大航海時代前,就與日本、中國的海商活動時有接觸;17世紀以來,西班牙、荷蘭、鄭氏與清帝國的先後登島統治,更造成族人的傳統領域與社會型態發生巨大變遷。清代臺北地區文獻中常提到的「熟番」或「平埔番」,就是外來政權或漢人對凱達格蘭族人的稱呼。
鉅變前的凱達格蘭族人口規模,可以從1650年代荷蘭人的戶口調查資料知道大致的情形。當時的荷蘭人,發現大臺北地區的原住民約有44村、1,439戶、5,358人;以如今最為繁榮的臺北盆地來說,原住民大致有3千多人。一般來說,村落的人口規模都不大,約在數十人到100多人之間,只有少數幾個比較強大的村落如武??灣(今新北市板橋區江子翠一帶)、毛少翁(今臺北市士林區),會達到兩、三百人。清代的漢語文獻,都以「社」來稱呼這些村落──如秀朗社(今新北市中和區)、錫口社(今臺北市松山區)或北投社(今臺北市北投區)。
1900年出版的《臺灣蕃人事情》,是日本學者伊能嘉矩、粟野傳之丞對臺灣原住民進行學術分類的開始;書中,將臺北平野、雞籠與淡水一帶的原住民,歸類為「平埔族」大項下的凱達格蘭族,但對族名的語意並沒有特別的說明。伊能嘉矩深入臺北各社實際踏查、記錄口傳...
凱達格蘭族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凱達格蘭族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遺忘,是為了記起你所不知道的凱達格蘭族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噶瑪蘭與凱達格蘭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凱達格蘭社會文化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凱達格蘭社會文化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什麼是凱達格蘭人?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北投區AED位置:凱達格蘭文化館 一樓大廳大門左側
所在地:凱達格蘭文化館一樓大廳大門左側縣市:台北市行政區:北投區詳細地址:中山路3-1號連絡電話:02-28986500自動體外電擊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