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小學之一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小學之一- 艋舺公學校(老松國小)
臺灣的現代化教育萌芽於日治時期(1895~1945年),當時在日本殖民政府雙軌制教育政策下,衍生出日人專屬「小學校」與臺灣人專屬「公學校」的個別發展;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,由「小學校」及「公學校」改制而成的「國民學校」即為國民政府所接收,並多數沿續作為學校校舍使用。
老松國民小學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,其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,創立於西元1896年,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之一。當時利用寺廟(艋舺學海書院)作為臨時校舍,至1907年才遷至現址,並改稱「艋舺公學校」,學校初期建造木結構校舍。據當時校舍平面圖來看,校園三面有教室,中央留設一大操場,此構圖配置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標準規劃型態。後至1920年代末,因木造校舍毀損過鉅已不堪使用,於是改採用RC鋼筋混凝土構造,但校舍仍維持原先的三面式佈局設計。
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,但教室空間高敞,光線明亮。走廊設計為半圓形拱門狀的長廊設計,建築物本身帶有一股古典風格,它是日治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建築,值得作為古蹟永久保存。
老松國小從西元1896年創建以來,培育造就了無數艋舺地區的優秀人才,對社會貢獻良多,在台北市教育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老松國小鄰近艋舺龍山寺、艋舺祖師廟。原校地的一部份目前已經改為剝皮寮歷史街區,並另設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。
老松國小在1960年代曾經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小學。通常是一個年級就有24班,一班有50~70多人不等,於是六個年級就有一萬兩千多人。這個全世界最大小學的頭銜,後來被台北縣的秀朗國小或其他小學奪去了。老松國小的校舍建築係採用半圓形拱門的長廊設計,頗具古樸典雅之藝術風格,目前已被臺北市政府列入臺北市定古蹟。
老松國小大事紀要:
1896年5月:「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」創立,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內。
1907年1月:改稱「艋舺公學校」。校址移至...
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小學之一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老松國小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老松國小- 古蹟 -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北市老松國小昔日萬人今剩491生| 中小學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張哲生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老松120校慶資訊網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小學之一 | 北市公共場所AED急救網
萬華區AED位置: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川堂
所在地: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川堂縣市:台北市行政區:萬華區詳細地址:桂林路64號連絡電話:02-23361266自動體外電擊去顫器...